【返回】

主打稿

白族全国人大代表杨晓雪:擦亮“玉洱银苍”生态名片

 

长年在环境保护监测一线工作,杨晓雪代表对大理白族自治州生态环境的变化了然于心,此次赴京参会,她急切地想把自己亲历和见证的过程说给大家听。

因为难舍乡情,1991年大学毕业后,杨晓雪选择在大理工作,成为了一名环境保护工作者。1996年和2003年秋季,洱海暴发大面积蓝藻水华。面对污染数据,回想起小时候在洱海边捧掌作杯、掬水而饮的欢乐情景,杨晓雪心里阵阵作痛,“身为白族儿女,看到母亲湖陷入危殆,心情是何等的难过和糟糕啊!”

临危不乱,遇障不惧,逢困不惑。杨晓雪说,一番痛定思痛后,大理州迅速掀起保护洱海热潮,坚持污染治理一项一项推进,保护修复一点一点落实。特别是近几年来,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洱海保护治理作出的重要指示精神,全州强力推进流域“两违”整治、村镇“两污”整治、面源污染减量、节水治水生态修复、截污治污工程提速、流域执法监管、全民保护洱海“七大行动”,不断优化洱海流域生态环境。“经过不懈努力,2017年洱海水质6个月为Ⅲ类,另6个月为Ⅱ类,暌违多时的‘洱水蓝’又回来了。”

更让杨晓雪感到高兴的是,在党委和政府的引导、促进、推动下,“健康生活、文明生产、绿色消费”的理念已经传遍大理州,且日益深入人心,“一位农村老大爷跟我说,白族人民不仅要保护洱海,还要保护苍山、保护森林、保护大气。我不禁给他竖起了大拇指。”杨晓雪说。

“水光万顷开天镜,山色四时环翠屏。”吟诵着赞美大理风光的诗句,杨晓雪的思绪转向了未来。她说,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希望中央部委进一步加大对大理的指导和支持力度,使大理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更加科学、规范、高效;全州上下要以更大的劲头更强的韧性,守住生态环境保护红线,严格环境监管执法,持续抓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土壤污染防治、环保监管能力提升各项工作。如此同心协力、久久为功,大理的生态环境质量将持续向好发展,“玉洱银苍”也定会成为“美丽中国”的傲人名片。

记者 杨富东/文 雷桐苏/图

【会外连线】

大理市湾桥镇古生村的生态美景。本报记者 蔡飞 摄

阳春三月,沿着平坦整洁的青石板路走进大理市湾桥镇古生村,浪花拍岸,水清可人,一幢幢白族民居青瓦白墙如水墨丹青,干净的街道两旁鲜花扑面,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显得格外漂亮。

“水清了,村庄干净了,来古生村玩的人越来越多了。”村民何利成热情地招呼记者进入他家开满鲜花的庭院并介绍,他把家改装成聆海家园客栈,有10个客房,网络预约和电话预约络绎不绝,尤其是春节期间,客人爆满,年收入至少有10万元。越来越火的乡村旅游也带火了特色服务,目前,村中已有10多户村民开办起了特色餐饮和销售土特产的店铺。

“我经常到怒江、丽江、迪庆等地收购中草药,今年要大干一场,扩大中草药收购量。”村民赵雪清说,去年他的中草药销售到全国各地,销售额达100余万元,带动村中10余人就业。

古生村有439户,总人口1842人,其中白族占98%以上。古生村党支部书记何桥坤说,去年村民人均收入上万元。

“古生村位于洱海边,因洱海而美丽。”何桥坤说,目前,洱海保护已深入人心,爱护环境做到了家喻户晓,家家户户实行厨房、厕所、畜圈、洗衣洗菜“四水”全收集、全覆盖,建化粪池,实施村落污水收集管网建设;实现雨污分流,污水经过统一处理、湿地净化后流进洱海。目前,建成4个多塘系统和19个拦污闸,1个蓝藻净化处理系统,1220亩农田经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审核认定为绿色食品A级标准,建成湿地景观公园3300平方米。

“古生村概算投入5277万元,实施美丽乡村建设,现已完工32个项目,公共设施不断完善。”何桥坤说,古生村作为大理市村民自治试点,将移风易俗、洱海保护、建筑风格整治、环境整治、公共场所管理等纳入村规民约,加强村级财务管理,实行“一事一议”等制度,形成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长效机制。

“随着洱海保护、美丽乡村建设的推进,大家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日子一天比一天美。”村民李德昌说。

记者 管毓树

【民族简介】

我国白族主要聚居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部分散居在昆明、丽江、保山、怒江等地。此外,贵州省的毕节、湖南省的湘西、四川省的西昌等地也有少量分布。

白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语支未定。白语有大量汉语借词,新词术语都直接借用汉语,是藏缅语族中汉语借词较多的一种语言。词汇近60%为汉语借词,多数人通晓汉语。

三月街是白族盛大的传统节日,号称“千年赶一街,一街赶千年”,会期7至10天。节日期间,举办传统的赛马、赛龙舟、射弩、打秋千等民间体育比赛和大本曲演唱及洞经古乐、民族歌舞表演,热闹非凡。火把节、绕三灵、石宝山歌会、剑川骡马会、本主节等也是白族的传统节日。

(摘自云南民族宗教网)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