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0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记者会,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会见中外记者,并回答记者提问。中国网 张若梦摄
中国网新闻3月22日讯(记者戚易斌)3月20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会见报道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中外记者并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安倍首相多次邀请我访问日本,我愿意在中日关系持续改善势头的氛围中,积极考虑今年上半年结合出席中日韩领导人会议正式访问日本。
近一段时间以来,日本方面力争推动中日两国高层往来。今年1月,日本外务大臣河野太郎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这是日本外相时隔近两年后再次访华。在与李克强总理会谈时,河野曾表示,日方期待尽早举行新一轮日中韩三国领导人会议,欢迎李克强总理正式访问日本。
李克强在记者会上的表态,回应了日本媒体一直以来的各种猜测,释放了较为明确的信号,也反映了中日关系渐趋转暖的迹象。中日关系也因此迎来承前启后的重要历史节点。
首先,今年是《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40周年。40年来,中日关系虽然经历了许多反复和波折,但和平与发展却在中日各界形成了广泛共识。稳定的中日关系不仅有益于两国,而且有益于整个国际社会。
在刚刚过去的2017年,中日领导人多次会晤,两国间多种沟通机制逐步恢复。日方也开始积极评价“一带一路”倡议,在对华关系上释放出了很多正面信息。与此同时,两国关系在积极面增多的同时,也面临一些不确定因素,可谓乍暖还寒。因此,中日关系改善的积极势头来之不易,需要两国共同维护。在《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40周年之际,李克强总理访日如能成行,可以重温条约精神,处理好历史等敏感问题,妥善管控分歧,使今年成为中日关系重返正常发展轨道的机遇之年。
其次,中日经贸合作也站在了新起点上。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一直保持良好发展的态势。40年来,日本各界发挥各方面的优势,在中国投资兴业,有力促进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与此同时,日本也受益于“中国红利”,一直保持在发达国家前列。两国之间已逐步形成一种多层次、多领域、相互依存,互惠互利的合作框架。
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倡导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有利于将亚洲打造成一个命运共同体,而中国和日本都将在这一命运共同体中实现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如果日本政府能够秉持开放包容的心态,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中日两国在“一带一路”框架下的经贸合作必将大有可为。日本政经界人士已经在各种场合表示,愿意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及亚投行的建设,与中国共享发展红利。下一步如何将其落实到行动中,也需要中日高层形成更深入的共识,并积极推动。
再者,中日民间交流的蓬勃发展,需要进一步夯实两国关系的民意基础。去年12月,第13届“北京-东京论坛”发布的“中日关系舆论调查”显示,中日受访者关于对方国家的印象和对中日关系的发展评价都呈现逐渐改善的态势。不过,数据也显示,中日关系向好的民意基础仍不牢固,两国民间的各种偏见和误解依然很多。如何加强深度交流,增进相互了解,需要中日高层的进一步推动。若李克强总理受邀访日,必将使更多中日民众感受到两国政府推进友好交流的态度,为两国民间交流创造更大的发展空间。
诚然,正如李克强总理所说,在中日关系出现“小阳春”之际,要防止“倒春寒”。中日关系改善不仅需要氛围,更需要远见和定力。中日两国领导人互访,有利于让中日关系回归正常轨道,但更重要的是要夯实中日关系的基础。只有中日关系向着持续稳定的方向发展,两国高层的访问才能不断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和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