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政务频道/ 云南
以崭新精神状态答好新的时代答卷
2018-04-30 08:08:35   来源:云南网-昆明日报
分享至:

  编者按 时代是出卷人,人民是阅卷人,我们是答卷人。迈向新时代,开启新征程。面对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奋力开创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建设新局面的历史使命,必须要以新的精神风貌、新的奋斗姿态、新的发展理念、新的改革举措,大力弘扬“跨越发展、争创一流;比学赶超、奋勇争先”精神,进一步激发全市广大干部群众抓工作、谋发展、促跨越的巨大热情,推动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各项决策部署在昆明落地生根,回答好新的时代答卷。本期理论版组织一组稿件,就如何更好地弘扬“跨越发展、争创一流;比学赶超、奋勇争先”精神,以崭新精神状态答好新的时代答卷展开论述。

  作好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答卷

  祝 岛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保障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亦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一个标志性指标。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脱贫质量,如期实现全面目标,是昆明乃至云南必须打赢的新时代第一场硬仗。

  需要清醒地认识到,自十八大以来,我国脱贫攻坚战虽取得骄人的成绩,但要完成2020年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的既定目标,依旧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以我省为例,截至2017年11月份,云南还有447万贫困人口、88个贫困县,是全国贫困人口最多、贫困面最广、贫困程度最深的省份之一。而且现有的贫困大多分布在自然条件差、经济基础弱的地区,扶贫对象也主要是残疾人、孤寡老人、长期患病者,以及文化水平低、缺乏自我谋生能力的贫困人口。另外还要努力防止返贫这个老大难问题。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强化领导责任。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只有领导层把脱贫摘帽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最严格的硬性要求和最强烈的责任担当,才能杜绝“数字脱贫”“被脱贫”等一切形式主义。也只有认真落实“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和“党政一把手负总责、五级书记抓扶贫”责任制,对各级组织的扶贫责任进行细分和明确,一村一支脱贫攻坚队、一户一名脱贫责任人,有压力才有动力,在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关键时期,才能坚定信心、众志成城,激发干事创新活力。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一定要绣好精准扶贫这朵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扶贫开发、推动经济社会发展,首先要有一个好思路、好路子。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理清思路、完善规划、找准突破口。要做到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开发生态旅游,则搞生态旅游……”精准扶贫其实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一个是针对扶贫对象,要做到精准施策、精准帮扶,从贫困人口本身的需求、困难和问题出发,寻找相应的科学、合理的解决对策;一个是针对扶贫主体,做到精准管理、精准考核,以“零容忍”态度严惩扶贫领域腐败行为,确保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工作落实。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应建立扶贫长效机制。扶贫,说到底是让贫困群众有一种全新的生活态度,生产生活方式方面也进行大变革,改变那种封闭、保守、落后的生存理念,积极拥抱变化、拥抱时代。换句话说,扶贫涉及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方方面面,农村要想与城市接轨、与时代接轨,离不开资金、人才、技术、管理等各种要素支撑,真正的扶贫应该是农村危房改造、产业发展、劳动力转移就业、易地扶贫搬迁、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等全方位扶贫。而这显然不能一蹴而就,需要以“久久为功,功成不必在我”之精神,建立扶贫长效机制。其中尤其要注意的是返贫问题,返贫问题的出现,不仅会使以往的扶贫成就付之东流,而且会让返贫人口陷入十分沮丧甚至绝望的境地。解决之策除了构建一个足以兜底的社会保障系统,也应该从扶智与扶志上做文章,增强贫困人口的内生“造血”动力。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掉队。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不仅是责任和使命,也是工作作风、工作方法和工作能力的检验。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从思想和行动上与党中央的部署决策保持一致,弘扬“跨越发展、争创一流;比学赶超、奋勇争先”精神,采取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集中的投入、更加精细的工作,交出人民满意的时代答卷。

  (作者为硕士,昆明日报特约评论员)

  作好深化改革开放的答卷

  杨 敏

  中国改革开放的四十年,也是昆明市解放思想、开拓创新、追求卓越的四十年。四十年来,昆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迈向新时代,踏上新征程,昆明要回顾成就、思考得失、坚定信心,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向出一条适合自己、高质量的发展道路,提交更完美的答卷。

  四十年来,昆明人齐心协力,攻坚克难,锐意进取,一次次向时代提交了新的答卷。经济发展方面,目前全市经济社会呈现稳中向好的良好态势,质量效益有了显著提升,发展动能有了新亮点,经济活力有了新增强。以2017年为例,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857.6亿元,增长9.7%;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39788元、13698元,分别增长8.3%、9.1%;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脱贫攻坚战也取得了历史性进步,目前贫困人口转移就业3.9万人,8.1万贫困人口脱贫,128个贫困村出列。

  改革开放向前迈进,昆明有了新的城市发展定位——建设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面对这一宏伟蓝图,昆明举全市之力,抓紧实施“一枢纽”“四中心”“三品牌”的建设,目前已取得一些成绩。如国家综合交通枢纽示范城市建设取得新突破,晋红、宜澄、易武等高速公路建成通车,昆明与滇中城市的互联互通水平进一步提升。通过举办南博会、国际旅交会等活动,加速建设经济贸易中心,同时也积极推动面向南亚东南亚的知识产权服务中心落户昆明,加速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人文交流中心的建设也通过与其他城市缔结友好城市、扩大开放程度而取得不小进展。同时还借助当前技术发展新浪潮中的机遇,坚持开放思维,加快推进智慧城市的建设。

  另外,为了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昆明市不断奋斗,展开环境整治、狠抓滇池治理,深化河长制,建立“四级河长五级治理体系”,实现河道、管网清淤常态化,让滇池污染的存量不断减少。通过一系列创建文明城市的活动,提升了城市的品牌效益。

  尽管成绩突出,但也存在不少问题。例如建设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还有很多短板,如发展不平衡、经济总量不大、发展速度慢、服务业不优等。满足人民需求方面还有很大差距,如医疗、教育、养老、住房等问题还有缺口。干部工作作风和营商环境还需要进一步改进。在制度支持上存在滞后现象,导致改革与发展不能得到特别有效的制度保障和支持等。

  要解决这些问题,只有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才能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体制;只有扩大开放,才能让昆明进一步与国际接轨,成为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核心区。唯有抓住机遇,主动融入和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等发展战略,才能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具体来说,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加快经济改革,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大力发展新兴科技产业和服务业。紧抓国家发展机遇。寻找昆明经济的新增长点,更好地与国内发展融合,与国际发展接轨。第二,紧抓城市建设,提升影响力。一座城可以有多个标签,如花都、历史文化名城、文明城市等。昆明应该多发掘自身潜力,在新时代下发挥自己在各个领域的优势,全方位打造自己的名片。在改善基础设施的同时,也要注重软实力的培育,如国际交流方面、人才创新方面等,为城市发展的硬件和软件都要注入新的活力。第三,坚持问题导向,对症下药,确保改革目的与未来发展战略高度统一,改革举措与未来发展策略高度融合。同时落实责任制,建立长期监督机制,从制度上保证改革措施不落空。

  未来,在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的基础上,昆明有信心向时代和人民交出更满意的答卷。

  (作者单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硕士,昆明日报特约评论员)

  作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答卷

  李彦龙

  早在2008年11月,时任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在云南考察工作时就指出,云南拥有天然良好的自然环境、自然风光等自然条件,又长期注重加强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生态环境比较好,希望云南努力争当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排头兵。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再次希望云南努力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谱写好中国梦的云南篇章。因此,争当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希望,是时代赋予云南的光荣使命,把云南的生态环境治理好、保护好、建设好,作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答卷,是时代的要求、人民的期待、党中央的重托。

  作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答卷,必须把生态环境治理好。着眼于多还生态环境“旧账”,加大生态环境治理力度,切实把生态环境治理好,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争当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前提和基础。把生态环境治理好,一是要充分认识生态环境治理的紧迫性和艰巨性,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负责的态度和责任,真正下决心把环境污染治理好;二是把滇池治理作为头等大事,扎实推进滇池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以全面深化河长制为保障,以生态环境治理项目为抓手,不断加大环境治理资金投入力度,确保滇池全湖水质持续改善;三是加强云龙水库等水源区保护治理,完成清水海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移民搬迁工作,确保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稳定达标。同时,还必须持续开展阳宗海、牛栏江等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确保昆明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生态环境更美好。

  作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答卷,必须把生态环境保护好。着眼于不欠生态环境“新帐”,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切实把生态环境保护好,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争当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路径和保障。把生态环境保护好,一是要像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的那样,“要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在生态环境保护上一定要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不能因小失大、顾此失彼、寅吃卯粮、急功近利”;“要把保护好生态环境作为生存之基、发展之本,为子孙后代留下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银行’”。二是要处理好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切实实现经济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并重、同步,以生态环境容量和环境承载力布局产业,调整、优化和升级产业结构,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三是要用制度机制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保障,建立健全生态红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并严格落实领导干部任期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对那些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后果的人,必须追究其责任,而且应该终身追究。

  作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答卷,必须把生态环境发展好。着眼于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强烈向往,着眼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质生态环境需求,切实把生态环境建设好,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争当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根本目标和价值取向。把生态环境建设好,一是要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逐步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二是要大力发展生态(绿色)经济,既要痛下决心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和技术,壮大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等产业,更要立足云南的生态优势做大做强生态产业。三是必须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最重要的是要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的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使之成为建设生态环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争当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重要导向和约束。

  (作者为省委党校副教授、博士,昆明日报特约评论员)

  作好推动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答卷

  溪 瀛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是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纲挈领的重大战略判断,也是今年全国两会以及市委十一届四次全会上代表委员们讨论的高频词。

  推动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是我国经济在经历30多年高速增长之后,为突破结构性矛盾和资源环境瓶颈,实现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高质量、更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放眼全国,成都、合肥等地已积极出台政策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贵阳、长沙等地更有针对性地为当地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献计献策。推动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昆明将交出怎样的新时代合格答卷?

  推动高质量跨越发展,首先要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引领。面对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之考,云南提出了打造“绿色能源牌”“绿色食品牌”和“健康生活目的地”三张牌。昆明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气候条件和生态资源优势,决定了昆明也必须走绿色发展、科学跨越之路。为此,昆明应加快形成促进绿色发展的政策导向和体制机制,学会向绿色能源求“新”要“强”,打好本土产品身上的“绿色招牌”、守护好昆明的好山好水,让春城的青山绿水成为世人向往的“快乐老家”。

  推动高质量跨越发展,要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高质量发展要求不断提供更新、更好的商品和服务,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个性化和不断升级的需求。为此,昆明围绕发展定位,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补短板实施方案》,着力在基础设施、产业发展、脱贫攻坚、生态环境、人才储备、科技创新、教育卫生等七个方面补齐短板,以进一步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

  推动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要以创新为支撑,为经济社会发展赋能。在“创新型云南”建设迈开实质性步伐的同时,昆明也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建立金砖国家国际技术转移中心、昆明—万象科技创新中心,对高校毕业生、留学归国人员和技能人才实行“零门槛”落户,确保高新技术企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5%等一系列具体举措和发展目标。未来,昆明有望形成以新技术、新人才、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特征的创新发展环境。

  推动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要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昆明的城市战略定位。地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大湄公河次区域、泛珠三角经济圈“三圈”交汇点的昆明,已经成为“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和深化对外开放的前沿。把握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大势,昆明应进一步突出省会带动作用,主动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借鉴京津冀协同发展示范样本,建设好滇中城市经济圈;运用好长江经济带的联动机制,做好产业承接转移工作;以打造面向南亚东南亚的高端装备制造业为主要抓手,补齐全省高质量发展的产业“短板”;立足自身发展实际,加快建设立足西南、面向全国、辐射南亚东南亚的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

  推动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是新时代的一场大考,考试的钟声已经敲响,要做好这份答卷,必须以绿色理念为引领、以供给体系为主攻方向、以创新发展为支撑、以国家和城市的战略需求为动力,归根到底,要把人民的获得感与幸福感作为检验发展质量的最终标尺。为此,昆明要把增进市民的福祉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交出新时代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合格答卷。

  (作者为经济分析师、硕士,昆明日报特约评论员)

  作好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答卷

  朱静雅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云南时强调:“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做好民族工作,最关键的就是搞好民族团结,云南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具有重要性和必要性。”因此,昆明市作为云南省省会,作为云南省发展的火车头,更是要在建设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的过程中,唱好民族团结进步的这一宏大主题,在严格执行国家民族政策的同时,也必须要将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作为昆明市改革发展稳定的重头戏。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统一战线是党的事业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必须长期坚持。要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牢牢把握大团结大联合的主题,坚持一致性和多样性统一,找到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省份,昆明市也下辖了石林彝族自治县、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三个少数民族聚居区,能否坚持好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民族政策,不单是对宪法规定“各民族一律平等”“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关系”的维护,也能对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起到更好的推动作用,更是切切实实对本市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撑。

  十九大报告中认为应当“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因而要将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工作做好做扎实,首先是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和我党促进民族团结工作的历史与成效进行大力宣传,让民族同胞了解我党我国的相关民族政策,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工作,促进国家统一,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因此,在作好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答卷之时,也一定要创新民族地区教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利用网络新媒体与传统的报纸、广播、黑板报等形式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增强民族群众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在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过程中,还必须要坚持走群众路线,立足基层实际,使我们的示范工作能够落到个体,落到实处,体现出每一个民族同胞的现实需求。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昆明市拥有彝族、白族、苗族、傈僳族等多种少数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历史和文化,也有建立在共同建设社会主义强国基础上各自不同的发展需求和目标。因此,针对不同的民族群众,也应当采取不同的措施和方法,这就需要我们在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过程中,能够真真正正地让我们的工作代表民族群众,为群众谋利益,将建设发展与各个民族自身需求紧密联系起来,才能使我们的事业取得长足的发展和不断的胜利。

  同时,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还必须要坚持榜样的先锋模范作用,以榜样的力量来拉动整体区域的提升和深化。我党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一直重视榜样文化的建设,榜样是一种建立在文化制度和意识形态属性之上的精神力量,能够为后进者提供发展的借鉴、鼓励和动力。2017年,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命名了第五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区,云南省共有9家单位入围,而石林县成为昆明市唯一一个上榜的示范区,其建立的领导责任机制、经费保障机制、目标考核机制、监督检查机制、协调合作机制、舆论宣传机制以及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培育等方法措施,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可行性,值得学习。

  作好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答卷,是昆明市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过程中和在坚持党的领导的过程中,所能凝聚的齐心协力团结奋斗的强大力量。只有实现了民族团结进步,昆明市才能更好地开创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建设的新局面,才能在我国政治经济文化方面贡献出更强大的昆明力量。

  (作者为云南财经大学讲师、云南大学在读博士,昆明日报特约评论员)

  作好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答卷

  李祉瑶

  时代是出卷人,人民是阅卷人,我们是答卷人。

  作好一份份答卷,必须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广泛凝聚人民群众的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民生问题,保障改善民生、创新社会治理,多办利民实事、多解民生难事,兜牢民生底线,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着力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

  当前,昆明正在加快推进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建设,努力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群众福祉获得新改善,齐心协力为推动跨越发展奋力前行。要不骄不躁,保持清醒,既要肯定已取得的民生改善成绩,也要清醒地认识到目前仍然存在的不足。

  着力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靠的是实力,由此必须加大创新发展的力度,进一步深化改革,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特别要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攻坚战。发展是解决民生问题的有效途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过程说到底就是创新发展的过程,通过创新发展和深化改革挖潜力、增效益、提高实力,为保障和改善民生提供强有力的经济支撑。政府工作报告对保障和改善民生再加码,实则就是需要创新发展、深化改革再深入,效益和实力大提高。

  着力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要“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当前,我市正着力建立统筹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完善失业、工伤保险制度,加大对低保、五保、残疾人等群体的救助力度,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妇女和老人关爱服务体系,切实“守住底线”、织牢民生安全的“网底”。同时,要“突出重点”,侧重抓好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要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稳步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建设,推进医疗保险付费制度改革,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

  着力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要坚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优化就业创业环境,以创新引领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每年高校毕业生几百万人,要开发更多就业岗位,实施不间断的就业创业服务,提高大学生就业创业比例。加大对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帮扶力度,确保“零就业”家庭至少有一人就业,做好淘汰落后产能职工安置和再就业工作。统筹农村转移劳动力、退役军人等就业工作。努力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使劳动者生活更加体面、更有尊严。

  着力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与创新发展并非是两条平行线,而是相辅相成交叉在一起。在获得效益的前提下,拿出一部分钱来用在人民群众身上,为人民群众解决热点难点,排忧解难,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增强,将进一步激发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以主人翁的姿态,把党和政府的关怀转化为动力,投身于创新创业中。将进一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由此又为民生的改善增加筹码,循环往复,不断地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地推进创新发展。

  着力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市,要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大力排查化解矛盾纠纷。强化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严密防范、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使刑事案件下降,群众安全感满意度进一步提升。要全面抓好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道路交通安全等工作。

  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我们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指引下,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把全市广大党员、干部的心思和精力凝聚到改革发展和干事创业上来,树立跨越之志、昂扬奋进之心,比学赶超、奋勇争先,满怀激情争创一流,众志成城推动跨越,以新的精神风貌、新的奋斗姿态、新的发展理念、新的改革举措,实现云南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谱写好中国梦的云南篇章,交出无愧于新时代的云南答卷!

  (作者为昆明日报特约评论员)

责任编辑: 赵黎浩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