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网
政务频道-->国内-->正文
首页 | 邮箱    
【大国工匠·创造力】罗昭强:勇于创新的高铁调试专家
发布时间 2018-05-01 14:03:29 星期二  来源:央视网
播放次数:1
分享至:  

  央视网消息: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飞驰在神州大地的高速铁路列车实现了由“追赶者”到“领跑者”的伟大跨越。而在这场跨越中,技术工人也是当仁不让的创新主角。

在长春,轨道车辆装调工罗昭强研发的高铁模拟装置,开创了利用模拟手段对从事高铁车辆调试工作的操作员工进行培训的先河。让我们去感受一位一线工人,是如何实现跨领域、跨工种、跨部门的创新创造。

  复兴号——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动车组列车,调试是它在厂内的最后一道生产工序,罗昭强和他的工友,就要保证每一列复兴号安全出厂。

  中车长客轨道车辆装调工罗昭强:“调试工作就是给动车组,给高铁赋予生命的人,你会发现,车进到我们调试车间以后,灯亮了,眼睛会眨了,雨刷动了,嘴会动了,变活了。”

  调试,不光要调,更得试。仅在高铁驾驶室,就有两万多条线缆密布在面板之下。一旦有问题,调试工人就得逐一排查,拆完后再由专人安装,费时费力的操作曾令罗昭强苦恼了很久。

  监控软件能不能成为硬件的探测器呢?他对软件变量做了几组灵活的排序,车辆的不同状态就留下了不同讯号,通过分析数据就能一下锁定维修部位,拆最少的部件找到故障点。

  中车长客轨道车辆装调工罗昭强:“工人的发明,是最接地气的发明。我们每天都在车上,可能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能不能少拆动一点,能不能快一点?”

  于是数据的记录,在罗昭强的灵机一动之下,变成了一场主动的追踪。调试并不是罗昭强的本行,在2015年进入高铁中心之前,他干了整整25年的电气维修。刚上班那阵子,背着钳子改锥电工刀,罗昭强总会偷摸拐进隔壁一汽的大门,那里有长春第一条全自动机床生产流水线,每逢周二厂休,他都会过去蹭活干,老师傅看他勤快,拿给他一本操作手册。

  中车长客轨道车辆装调工罗昭强:“像个宝贝一样,因为全厂就这一份手册。以后这个东西肯定能用上,多好,多方便,更多的是期望和盼望,因为长客当时干绿皮车,产品也不是很高端,但是时代总是在变。”

  罗昭强期待的变革来了:2004年,长客开始制造高速动车组,罗昭强成为了厂里4000多套引进设备最熟练的维修工,他的手机号被各大设备部门设成了快捷键。

  然而当时高速列车虽然实现了技术引进,但能够支撑这一高端装备制造的调试人才队伍却培养得很缓慢,由于操作得在上亿元的现车上进行,师傅们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别动”。

  中车长客轨道车辆调试工丁相庆:“别动啊!都坐在这块儿,千万别动这些。这些东西不让我动,你让我怎么去熟悉?”

  调试作业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动车组的生产效率和运行品质。2011年,正当国内高速动车组飞速发展之时,长客却有54列动车组被批量召回,一下子,罗昭强被这场危机触动了。调试技能人才队伍还没有跟上,如何能发现列车出厂前的隐性故障?又怎么能及时处理车辆上线时的运行故障呢?

  中车长客轨道车辆装调工罗昭强:“心里憋着一股气,我们为什么出现这样的问题?看一看、摸一摸是永远学不会的,必须要动手。但是你想想我们这么精密,要求质量这么高的一个车,我可以随便拆吗?比如说有一个故障,我在一车测一测,然后要到八车测一测,那可能我得走200多米。一个车我们培训几个人,一上午能培训几个人?”

  高铁对调试人才的需求已迫在眉睫,那么,能不能发明一种高速列车整车调试环境模拟技术,用造价便宜的通用器件来替代昂贵的车辆部件,让受训人员可以随时实际操作呢?罗昭强辗转在高铁制造的各个车间,可他一个门外汉想摸清高铁,先从四千张图纸和四千张逻辑图学起吧。

  中车长客轨道车辆装调工罗昭强:“一拷几个G,一般来讲动车组平均一节车400多张到500张,那么一列车八辆编组就是4000张图纸,然后就拿着小本又找人家去了问,人家说你一个电工干吗来了?问到后期觉得有意思了,为什么呢?罗师傅你问这个问题我们从来没考虑过,我们也琢磨琢磨。”

  怎么模拟开发,如何实现机理再造?罗昭强能造的不是原车,又必须神似原车,最终,他选取了最能体现动车组特点的受电弓、牵引、空调、安全环路等几个主要环节,模拟出这些大系统的操作逻辑,掌握了这些原理和操作,就能基本掌握动车组调试的精髓。4个月后,罗昭强把自己精心设计的图纸交给了厂家。

  中车长客轨道车辆装调工 罗昭强:“老板打电话来说这个干不了,厂家员工每接一根线都跑去问总工:这个怎么接?拉了两大卡车铁壳子,那种大箱子的电气件,就给我们运过来了。”

  徒弟们围在罗昭强身边,那就自己干吧!大家开始整合不同模块,自己编写程序,设计中央控制单元,最终,这套“高速动车组调试操作实训装置”在罗昭强团队手中诞生,每套模块都可以模拟动车不同故障,训练调试工人排查故障的能力,以往两三年的培训周期被缩短到了半年以内,让调试工增长的数量跟上了中国高铁迅猛发展的步伐。

  如今,罗昭强已经先后取得4项发明专利,7项实用新型专利,并申报15项国家专利。从绿皮车到“子弹头”,从和谐号到复兴号,罗昭强护送着一代又一代列车开跑。在中国的高铁技术迈进深度掌控、走向世界的历史阶段,罗昭强觉得自己和工友们还有很多的事情要做。

  中车长客轨道车辆装调工罗昭强:“不能总跟着跑,我们还要学会领跑,现在我们已经没有国外可以借鉴的技术了,因为我们是在领先,我们前面是没有路的,我们只有自己靠创新去开路。”

责任编辑: 赵玮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