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江苏省灌南县探索推行实名推荐干部制度,要求推荐人实事求是填写《个人实名推荐县管干部人选登记表》,署名并说明与被推荐人的关系。任用后一旦出现问题,坚持谁推荐、谁负责,追溯问责,有效遏制推选干部时“任人唯亲”“拉帮结派”“带病提拔”等违规违纪行为。图为5月16日,该县组织部工作人员正在整理推荐档案。江瑞晋摄
码头文化产生于内河沿岸的重要港口,其内核是一个比较狭小的义利圈子,其基础是相互依赖的经济利益,其表现是传统信义文化在社会底层的具体形态,即江湖义气。这一习气在旧时官场盛行。热衷于拉帮结伙、搞权力交易的官僚一个个“你方唱罢我登场”,最后把整个国家拖入“忽喇喇似大厦倾”的境地,换得后人阵阵唏嘘。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步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绝不容许码头文化的遗毒侵蚀党的肌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内决不容忍搞团团伙伙、结党营私、拉帮结派”。“坚决防止和反对宗派主义、圈子文化、码头文化”。码头文化给党和人民带来重大政治隐患,深查细究滋生码头文化的历史和现实原因,拆除一个又一个“码头”,才能疏浚整条“河道”,还政治生态“清如许”。
拜“码头”,给“流域”添污添堵
寻同乡、拜把子、共师门、认干亲……旧社会人们行走他乡,为求生存、谋发展,若不找个由头拜“码头”、求照应,往往举步维艰、难以立足。
这样的江湖义气一旦被少数党员干部视作为官从政之道,一传十、十传百,就会破坏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践踏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把党组织变成少数人的“私人俱乐部”。
不讲团结,只爱“结团”。奉行码头文化的人热衷于在所谓“属于自己的领地”里培植私人势力,养“亲信”、找“跟班”,选人用人以是否对自己“尽忠”为标准。中国电信原董事长常小兵在任期间,把下属对他的“忠诚度”等同于对党组织的忠诚度。对其“忠诚”之人,就被他视作自己“码头”上的人,得到提拔重用;对其不“忠诚”之人,即使党性原则强、工作能力高,他也坚决弃之不用。
上有“码头”,下必趋之。一把手一心一意地构筑“码头”,身后必然有人输送利益,寻求依附。号称“武爷”的天津市政协原副主席、天津市公安局原局长武长顺在任期间,在天津市构建起经营检测场、信号灯、停车场等交管业务的商业“码头”。武长顺在幕后指挥,不法商人在前台心甘情愿替他打理。他们无视党纪国法,横行霸道,各取所需。结果“树倒猢狲散”,终究难逃党纪国法的严惩。
一人得道,利益均沾。一些党员领导干部视权力“公器”为“私器”,直接操纵职权或间接利用所谓的“影响力”为家人、朋友谋取私利。国家统计局原局长王保安,一直一厢情愿地认为“一报中央部委的牌子,就会有影响力”。他在几个重要岗位任职期间,构筑起他的王氏家族“码头”,为从政的二弟和三弟提拔使用打招呼,为经商的四弟谋取巨额利益。他还利用影响力帮不少人办过事,并收受对方的巨额贿赂,其中有些是他多年的老同学、老朋友。
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码头文化给“流域”添污添堵,形成巨大隐患。它们破坏了党的团结统一,与党离心离德,严重背离了党的性质宗旨,严重破坏了良好的政治生态。
垒“码头”,“江湖义气”勾连“潜规则”
政治学意义上的码头文化,是指带有宗派主义和地域主义色彩的封建帮派文化。自古以来,一些封建王朝的码头文化致使派系林立、党争不绝,耗损了国家元气。
码头文化为何会沉渣泛起?靠着“江湖义气”与“潜规则”这两条腿,码头文化开始四处游走横行。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公共管理系主任柴宝勇认为,“码头文化之所以在我们党内出现,一是封建码头文化的遗毒在一些党员干部头脑中仍然存在;二是市场经济带来的利益格局变化销蚀了少数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三是社会转型期出现的浮躁之风以及相关制度的不完善,提供了码头文化滋长的土壤”。
理想信念上得了“软骨病”,背离“初心”、随波逐流,是码头文化重又抬头的根本原因。翻开一些落马官员的忏悔录,我们会发现,他们在市场经济的考验下,不能正确理解社会利益格局的巨大变化,原有的“硬骨头”也在各种围猎和诱惑中被销蚀。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厅原厅长陈秋华曾以“聪明,能吃苦”著称。他看到社会上一些人富起来很轻松,一些官员与老板勾肩搭背,活得“很洒脱、很滋润”,心理渐渐失衡。为用手中权力获取回报,他在与老板的交往中迷失了方向。在选人用人上,陈秋华大搞拉帮结派、任人唯亲,大量调入、提拔自己老乡、同事以及利益关系人的亲属。他在忏悔录中写道:“反正都是好朋友,我也帮过他们不少忙,他们在经济上支持我一下,不是很正常吗,不是互相帮助吗?”
个别单位党内政治生活制度不健全不正常,组织生活走过场,正风肃纪成形式,也为码头文化的滋长提供了土壤、打开了方便之门。南昌航空大学党委原书记王国炎,身为一把手用权任性,在工作中独断专行、作风霸道,对“三重一大”事项,常常个人说了算。一些不法之徒见有空子可钻,削尖脑袋进入王国炎的“码头”。王国炎利用职权为他们在基建工程、合作办学等项目中攫取利益。他嫌校纪委领导“碍手碍脚”,以组织名义将其支去省委党校参加培训,好让自己“大展身手”。
在选人用人方面违背组织原则,搞“裙带关系”,上下串通,使码头文化闯关夺隘、横行霸道。辽宁广播电视台原台长史联文就有过这样一条不成文的惯例:每次研究人事调整时,为确保“万无一失”,有关部门要将具有“特殊关系”的人向史联文确认。在党委会集体研究人事的时候,史联文会不加掩饰地逐一将这些人的“背景”“关系”一一说明,并再三强调“都是必须得办的”。于是,正常的干部使用,变成了史联文打造“码头”的绝佳机会。
码头文化,是党和群众容不下的“沙子”。寻求治标治本之策,还政治生态的绿水青山,是每个党组织和党员干部义不容辞的责任。
拆“码头”,见招拆招勇于亮剑
吹散政治生态中的雾霾,建设先进纯洁的政治文化,必须对症下药,向码头文化亮剑。
根据中央巡视组的巡视“回头看”反馈,天津市委进一步完善了干部考核的相关措施,把是否存在“拜码头”“接天线”、搞小圈子等影响用人导向的行为作为干部考核考察的重要内容。同时,该市培训市管干部近2000名,轮训各级领导干部2.5万人,教育干部把“总开关”拧得更紧。
为整饬选人用人不正之风,扼住码头文化的“咽喉”,辽宁省委成立了干部作风转变推进组,抓住“关键少数”,坚持把推动振兴发展实绩作为考核干部的“硬杠杠”。全省逐渐形成选人用人靠工作、靠实绩、靠人品、靠公认的风气。在此基础上,制定实施方案和任务清单,明确了29项工作目标、75项推进措施,做到清单明责、销号管理。
……
摒弃腐朽落后的码头文化,建设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需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要打赢这一仗,必须从“总开关”入手。重庆日报编委、理论评论部主任单士兵说:“坚持不忘初心,不断赋予传统文化以新的时代内涵和当代价值,大力倡导和发扬主旋律文化和价值观,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体,并使之深深融入到党员干部的精神领域,不断激发共产党人继续前行的精神力量。”
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是纯洁党风的“净化器”,用好组织生活这个经常性手段,阻断码头文化的传播途径。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国外部主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冯颜利认为,“要坚决贯彻以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民主集中制、严明党的纪律等为主要内容的党内政治生活基本规范”。严肃党内政治生活要在“细”“长”“常”上下功夫,中共蚌埠市委党校翟淑莲说,“要加强日常管理监督,对苗头性问题,早打招呼、及时提醒,该批评教育的严肃批评教育,该组织处理的严肃处理,让管理监督始终伴随干部成长。”
遏制码头文化的生长,必须彰显“明规则”,破除“潜规则”。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李炜永说:“要健全完善选人用人制度,严格规定干部选拔程序,尤其是要严格规范干部调任机制,以减少领导干部将利益相关人引入自己的利益链条。特别是值得探索实行个人署名或实名推荐制度,以此突出动议提名环节,把选人用人过程中的潜性环节显性化。”因此,织密这方面的制度笼子,铁心硬手落实下去,也就抓住了遏制码头文化继续扩张的“七寸”。
与码头文化作斗争,纪检监察干部责无旁贷。江西省崇义县委常委、县纪委书记、县监委主任曾雷认为,码头文化并非虚无缥缈,它是有征兆、可检查、能量化的。盯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一个地方(单位)的贯彻落实情况,破解一把手监督难题,督促用良好的党风影响引导社会风气,匡正选人用人风气。对一些典型案件,发挥其警示教育作用,从中寻找治理规律,健全防范机制。(黄嘉卿阳明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