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政务频道/ 要闻
扶贫者严强华 让荒废古村重新注入时代的文化创意
2018-06-01 12:19:18   来源:中国网
分享至:

  写在前面的话

  我和本文的主人公严强华老师,都生长在乡间,出自贫困,看过太多贫困产生的惨相。深深觉得,一时的贫困是命运的考验,一世的贫困就是自我的遗弃了。自从国家出台精准扶贫政策以来,这种福音对深深缓解乡村的贫穷确实有效果,但是物资的缺乏、生活的困顿,其实并不是真正的贫困,我们面临无法克服的贫困,其实是知识的贫困,尤其是品性的贫困,这必须从文化扶贫做起。

  严强华老师目前所做的扶贫工作,以生活救济和产业扶贫为主,但他悄悄地在村民的不理解中修建村读中心,意图让荒废的古村重新注入时代的文化创意,改变乡村的文化生态,这种文化扶贫模式,是值得人赞赏的,特此写下此文,供目前从事乡村建设和扶贫工作的人一读,以供借鉴。

  贫穷,是一个让人觉得无力的词汇。民间有句俗话,“救急不救穷”,每个人都会遇上一时困顿的时候,杨志卖刀,秦琼卖马,在此之际遇到落难的英雄,一饭之恩,一袍之赠,他们就能迅速从浅滩重归大海;而真正的穷人则不然,贫穷磨尽了他们的志气,困厄像泥潭一样让他们深陷,要把他们扶起来,像一个正常的人那样充满激情和斗志,去改变自己的命运,实在是回天乏力!

  我的同乡前辈严强华老师,一年前主动向他所在的长江出版传媒集团请缨,去省里分配的扶贫点湖北大冶市殷祖镇朱铺村,担任扶贫工作队队长,带领乡亲们扶贫。每日点点滴滴,都记在他的朋友圈里,每天翻看微信,看着他忙前忙后,帮助当地乡亲重建乡村产业,改变贫困现状,心中十分感慨,一直想去他那里亲眼参观学习一回!

  5月29日下午,我开车两个小时赶到他所在的村庄,刚停进村部的院子里,听到我停车的声音,他马上从村部里屋走出来招呼我,略叙寒温,我们就一起走到村子里转一转。

  朱铺村村部位于一个叫做胡家山的自然村,这里祖辈从江西移民而来,至今方言还是从前的江西话,非常难懂,但见一路走过,碰到村中老人,大家见到严老师,纷纷含笑招呼;乃至四处闲逛的小狗,见到严老师也凑过来蹭一下裤腿,可见他现在和这个村庄已经完全融入了!

  ——2——

  严老师下乡,对于当地情况了解后,觉得扶贫如果只是救济贫苦,或者在当地建一个产业,都是治标不治本的,还是应该从文化着手,才能更加彻底地斩断穷根!

  胡家山被316国道切成两半,西边是老塆子,东边是新塆子,十几年前,全部村民都搬到新塆,老塆变成了荒村,被抛弃在榛荒丛莽当中,留下一座座空荡荡的旧宅,静待岁月埋葬。

  胡家山老塆废弃的老屋,极有历史文化价值

  我们一起走到老塆子,才发觉这个老塆子非常有味道,古旧的三进祠堂,门口是江西民居风格的八字门,墙面全部用水磨石,屋檐上用贴着八十年代风格的彩色瓷砖,屋脊用水泥堆塑成双龙戏珠模样,进到里面神坛位置,空空如也,但是两条楹柱却很讲究,底端用四角花盆形的石柱承载着上面的木构,石柱上刻的喜鹊登枝图案非常精美,看样子,这里在民国时已经整修过一次,开始吸收了西洋的建筑审美,胡家山的祖辈,以前是见过大世面的!

  出祠堂后,又到了另一处老红军的旧居,满墙薜苈,藤蔓纵横,但青砖素瓦十分淡雅,墙角都用长条青石加固,结构非常结实。看看屋内残存的门窗户扇,绝非普通农家之物,木材至今未腐烂,花格线条简洁流畅,木艺精巧。院子里已经成了益母草和鱼腥草的天下,白色的粉蝶上下翻飞,四声杜鹃的凄厉叫声闻于半空,真是一个幽静所在,只要将这里稍加翻修,恢复旧貌,招来城里人来这里居住和开发文创,不输于那些旅游景区的古村落啊!

责任编辑: 钱霓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