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政务频道/ 国内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业新思维”
2018-06-01 15:27:18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分享至:

  大数据思维:“测天测地测市场”

  ▲农业物联网自动化系统,可对大棚内环境进行实时感知。新华每日电讯记者郭强摄

  农田里建气候观测站,用手机一扫就可获得田块的施肥方案、成立大数据中心根据市场需求决定种什么养什么……“大数据思维”的背后,是农业生产从“靠经验”走向“靠数据”、从粗放走向精准的变革。

  用大数据“测天测地测市场”

  春耕前夕,记者在江西宜春市下辖的丰城市采访时,发现了一个农民“卖天气”的故事。

  卖“天气”的农民叫雷应国,是丰城市秀市镇雷坊村一位“80后”种粮大户。面对记者“天气怎么卖”的疑惑,雷应国自豪地用手机扫了扫“雷应国生态富硒米”包装上的二维码,大米产地的气候状况、环境条件、气候品质等信息一目了然:“累积温度3363℃、总雨量650毫米、平均每天日照时数7.3小时……”

  原来,为了更好服务农业生产,气象部门在他的农田里专门建了一座农田小气候观测站,监测周边环境。在包装的二维码旁,还有气象部门颁发的“气候品质认证”标志,靠着这标志,雷应国种植的生态富硒大米“身价”从原来的8元/斤涨到18.8元/斤,且供不应求。

  雷应国卖的“天气”,实则是对生产气候环境精准把控。记者在农村采访发现,眼下,农业生产中越来越多地用到数据,并由此兴起一种新的大数据思维。

  在江西省奉新县宋埠镇宋埠村,建华农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宋单春拿着手机,对着一块农田扫描定位。不一会儿,手机屏幕上就弹出了田块的编号、营养成分和施肥建议:土壤酸性较强,可增施生石灰。“这是我们新使用的测土配方施肥系统,它会对每块田进行数据分析,然后提醒我们怎么施肥,缺氮就让我们施氮肥,缺钾就施钾肥。”宋单春说。

  大数据不仅“测天测地”,还“测市场”。在丰城市梅林镇江桥村,贵澳集团投资2.1亿元打造智慧富硒产业示范园,种植绿色无公害的富硒蔬菜。公司副总经理王根元告诉记者,他们有一个庞大的调研团队和大数据中心,可以及时掌握全国乃至全球农产品的需求和价格信息。“我们会定期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并调整我们的生产,什么赚钱就种什么。”

  从“靠经验”到“靠数据”

  在业内人士看来,农业大数据思维的背后,是农业生产从“靠经验”走向“靠数据”、从粗放走向精准的变革。

  一是实现对农业生产环境的精准把控。

  走进江西省于都县梓山镇万亩富硒绿色蔬菜产业园,只见一排排现代化高标准温室蔬菜大棚鳞次栉比,隔壁的控制室内,一块大屏上实时显示着大棚内的环境数据:“空气温度:29.1℃;土壤温度:17.6℃……”产业园技术总监王希华告诉记者,这种温室大棚利用互联网和物联网可自动调节温、湿、光、水肥、二氧化碳,进而给蔬菜创造了一个最适宜生长的环境。

  二是实现农业生产的精准投放。

  在江西省高安市巴夫洛智慧农业展示中心,一块巨大的显示屏上,农作物长势、每日农事安排、人工和生产资料投入及未来产量和收益等数据尽收眼底。江西巴夫洛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于晗说,过去农业浇水、施肥、打药主要凭经验和感觉,如今通过大数据正向生产管理定量化和精确化转变。

  三是确保农业产出的精准可控。

  在江西省资溪县“一亩茶园”的茶山上,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一个摄像头和传感器。以往,种茶人种出好茶,只能靠经验和运气。如今,通过“互联网+”技术,这里已经实现了大气温度、土壤湿度等数据的实时采集,茶树的生长、管理有了科学的依据。

  资溪县“一亩茶园”江西片区经理姚娅介绍说:“一旦出现数据异常,我们会进行人工干预,确保我们茶叶的生长环境和出品,符合一个有机标准。”

  “投入”大数据,降风险增效益

  记者采访发现,对于现代农业来说,大数据已经和无人机、温室大棚、生态农药等一样,成为一种新的“投入品”。它的使用,给农业生产带来了许多有利变化。

  首先,通过对环境的精准把控降低了农业生产的风险。

  温度低了,自控系统将自动给其加温;温度高了,降温系统就会自动开启;水分含量低,大棚内的滴灌系统会自动打开;不需要阳光时,就把遮阳系统打开……记者在一些现代农业示范园看到,通过大数据技术,农业生产人员可对环境进行分析,并根据需要对温度、湿度、光照等进行调节,从而让农作物在一个稳定的环境下生长。

  不仅是自然风险,农业生产的市场风险也被大大降低。王根元说,过去农民种田存在很大的盲目性,以至经常发生滞销、脱销现象,而通过大数据技术极大缓解了这一问题,降低了农业生产的市场风险。

  其次,通过精准投入和提升智能化水平,降低了农业生产的成本。

  记者采访发现,物联网的运用,不仅可以通过环境监测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有效的参考,还可以通过智能化操控降低农业生产成本。

  指着基地里的水肥一体化设备,江西井盛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陈槐康笑着说,这台设备由一台电脑控制,农作物渴了有水喝,饿了就施肥。“有了它,不仅管理起来方便,还能省下不少工钱!”陈槐康说,采用水肥一体化设备后,基地再也不用雇人浇水施肥了,同时,产量也更稳定,每亩地能多挣二三百块钱。

  最后,通过大数据技术,可以对农产品质量进行有效把控,并减少农业面源污染,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于晗说,过去农民凭经验施肥打药,不仅浪费了大量农药化肥,而且还带来农药残留超标、农业面源污染等问题,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带来严峻挑战。如今,通过大数据技术,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提升农产品的质量,并减轻农业面源污染。(记者刘健、郭强、陈毓珊)

责任编辑: 钱霓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